面对压力,我们太喜欢“忍”和“扛”,无论别人还是自身都在劝导自己,“就差一哆嗦了,熬一熬就撑过去了。”在特殊紧急情况下,这种心理暗示或许会有些作用。
中国经济会否像其他一些奥运会举办国一样,陷入“奥运后萧条”的怪圈……
但作为一个“长期处于压力情境下的职场人”来说,过度的隐忍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最普遍的“抑郁、焦虑、强迫”问题,它们其实都属于压力的表征性体现。尽管这些问题在我们多数人的身上达不到“病症”的程度,却同样会影响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并应对这些“心理感冒”呢?首先,我们从解读最普遍的抑郁问题开始。
抑郁就像感冒般稀松平常,患者并不稀少,每5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尤其在今天这个高速高压时代。当人承受压力时,大脑会激发生理机能,分泌一种名为氢氧皮质醇(Cortisol)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本来为我们提供活动能量,可是,皮质醇水平偏高,会导致失眠及精神不集中,逐渐形成抑郁状态。但抑郁问题并不等同于“抑郁症”,因此有必要先听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汪冰博士讲讲——
误区一:抑郁同个人能力弱、情商低、心胸狭窄有关系。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患。容易患此症的并不是那些走投无路的人,相反,那些工作认真、勤奋、有前途、有潜力的人更容易因工作患上抑郁症,因为他们的投入度更高,对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内容感知比较敏感。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和情商高低并没有直接关系。拿抑郁症做例子:你的情商好比一个盛满水的容器,而压力好比墨水,在一个小水桶里滴一滴墨水,水不会变黑;往一个大池塘里注入上吨的墨水,水反而会黑了。所以是否会得抑郁症取决于你注入了多少压力,而不是你的情商有多大。
误区二:抑郁情绪=抑郁症
“人的情绪是一个钟摆,”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汪冰博士坐在我面前,随手拿起一个手机袋开始摆动,“往快乐的一边摆得越高,往悲哀的一边摆得同样也会越高,这是自然现象。只让自己停留在欢乐一边,怎么可能呢?控制的力量越大,你越在反人性。当然,你还有一种可能去降低悲伤的感觉,那就是调整摆动幅度,让快乐和悲伤的摆动幅度都降低下来,这样,你对痛苦的感知也不会那么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麻木。很多人觉得成熟就是麻木,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实际上,抑郁情绪和快乐情绪一样稀松平常,我们不必有一段时间不开心就怀疑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只有在抑郁情绪威胁到你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的时候,才需要就医或借助药物力量。而且即便你有抑郁症,也不必为自己的情绪低落而感到恐惧,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他们的大部分抑郁症发作不经治疗也能在3~6个月期间结束。
汪冰告诉我,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受抑郁情绪的打扰,一种是死人,一种是非常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我们努力的结果不是使自己成为那两种人,是吧?
误区三:当你觉得抑郁,请控制它
“现在,你千万不要去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千万不要想!这只大象还有一对非常大的耳朵。”坐在对面的汪冰博士这样告诫我,当然,我在强调自己不去想的时候,脑海里就一直有一只可爱的粉红大耳大象存在了。
汪冰说,很多人情绪恶化,其实是因为他们太想改变自己抑郁的状况了。当你发现自己被抑郁情绪困扰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控制它,而应该取而代之以调整的方法。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财务总监魏萍就非常善于使用这个方法。当一件事情令她很苦恼时,她往往会暂时抛开这件事,选择购物,看很多的电视连续剧,跟书一起哭、一起笑等等。魏萍觉得自己比以前成熟的主要原因在于她能够理性分析自己属于什么状态,是痛苦还是迷茫,出了问题能面对还是不能面对。分析之后放纵自己,等心情调整了,她会发现,“当事易时移,情景改变,很多当时天大的事情都不大了。”
再比如笔者的一个朋友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而心情烦躁,经常枯坐着玩连连看玩到天亮,她总是和自己说,这是最后一局,可实际上,一局之后,她按捺不住地玩第二局,甚至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了。可是在汪冰看来,这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在玩连连看的时候,她的焦虑情绪实际也降低了,连连看等于是她的特效药物,帮助她不想很多事情,而且让她有成就感,所以为什么要强行地逼迫自己改掉呢?等她‘身体’健康了,自然会断药的。”
误区四:不解决造成抑郁的具体原因,就不能治愈抑郁
造成抑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事方面的,有业绩方面的,也有日常感情上的,也许一万个问题造成了你的负面情绪,但我们不可能解决全部这一万个问题,这难道意味着我们的负面情绪无法改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造成你不开心的一万个问题的原因很可能只有一个——你的解释系统出现了问题,你总是戴着墨镜生活。也许你解释这一万个问题,都是按照一个悲观的方式。“心理学上乐观和悲观有什么区别呢?乐观的人会认为成功是能够持续的,是广泛存在的,是内因努力的结果,悲观的人会认为成功是暂时的,是局限的,是外因造成的。解释系统并没有什么好坏,但是,如果这个解释系统让你觉得很不开心,那就需要改变了。一万个问题我们没有办法一一解决,但是一万个问题背后的思维和解释系统是我们可以干预和改变的。